首页 >> 科研基地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发布日期:2019-05-20 字号:[ ]

一、实验室历史演革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首都医科大学,建设地点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于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6年在教育部评估获得良好成绩。

二、实验室研究方向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集临床诊疗、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为一体。学科各研究方向积极发展,在国际及国内的研究成果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实验室在听觉障碍与人工听觉研究方向、慢性鼻病及鼻颅底外科学的研究方向、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及嗓音医学研究方向、头颈肿瘤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基础研究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进展和重要研究成果。其中,慢性鼻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疑难人工听觉植入技术的临床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临床诊疗研究、嗓音医学研究、头颈肿瘤精准诊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保持国内领先。

三、实验室现任及历任主任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为韩德民院士

国家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理事会理事长、世界卫生组织(WHO)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国家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教育部耳鼻咽喉科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耳鼻咽喉临床重点专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

主导国家重大咨询及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4 项,承担国家“十一五”国自然重点等类课题 43 项,发表论著及各类学术文章 565 篇、SCI及日文文章 183 篇,主编专著、教材、科普丛书等 33部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3 次,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树兰医学奖、联合国南南人道主义精神奖。

四、实验室人才队伍现状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研究团队,包括专业技术医疗团队在内共189人。其中:主任医师32人,副主任医师34人,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4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9人,中心专职管理人员3人,博士118人,硕士30人,教授16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7人;借助综合性医院学科交叉的优势,形成了一批多学科研究型人才,学科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2人、北京学者2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1人、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1人。

五、建设规模(包括下设科研平台建设情况)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为北京市教委,为实验室运行投入运行经费100万元,支持了实验室的基本运行以及开放课题的设置。在主任委员及由各个联合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委员领导下,做好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在建设委员会指导下逐步落实实验室硬件建设、人才培养和年度发展目标;学术委员会由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制定的研发计划的进展进行定期监督和指导。

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还建立了国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质控中心、鼻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内镜医师培训学院、北京市咽喉疾病诊断与治疗新技术工作室、市教委过敏性疾病北京实验室、耳鼻咽喉科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教育部耳鼻咽喉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变态反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单位、北京市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示范项目牵头单位、北京市“儿童听力专科”示范单位、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监测技师临床培训基地、韩德民院士咽喉科创新工作室等。

实验室团队建设上实行PI运行管理模式,遵循PI达标上岗和PI组员双向选择机制。给予PI在人才物的倾斜和支持,科研管理部门负责PI年度考核,根据周期考核结果确定新一届PI。设立学术委员会,经常性地对研究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聘请国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为客座教授,给予线下、线上指导,提高产出的水平。通过JournalClub形式提升全员对科技前沿的了解,打造学习型团队,且取得了明显成效。

实验室实行以课题研究方向为核心、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为主导、实验平台共享的运行管理模式,实验室主任考核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考核学科骨干及其领导的课题小组,给研究生人员提供更高、更有计划的学习体系和科研指导。

实验室牵头建立了全国近 600家医院参与组建的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联盟,集中全国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力量,更好地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人才培养,从而带动和提升全国范围内的学科发展;疫情期间共外派46名医务人员支援抗疫一线,7名医务人员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

六、近期重要研究成果(五年内)

近五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课题49项、省部级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以上经费总额15582.2893万元;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发表SCI论文445篇,总计影响因子1704.521;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5项国内指南/规范/标准/共识;获得专利70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计算机软件4项,外观设计3项。

在声学基础研究方面,研究发现骨桥植入可显著提高单侧耳道闭锁或狭窄患儿的言语识别能力,而人工耳蜗植入可提高单侧聋和不对称性听力下降患者的声源定位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能力,相关研究分别发表于《Frontier in Neuroscience》和《Ear & Hearing》;在耳显微外科临床研究方面,研究发现同期双侧骨导助听装置植入术后的双侧耳道闭锁或狭窄的小耳患者言语识别效果更佳,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Journal of Laryngology & Otology》;临床研究方面,本中心肯定了小耳患者在全耳再造的同时通过乙状窦后入路行骨桥植入,能够在为病人重建外形的同时改善听力,相关成果发表在《ACTA OTO-LARYNGOLOGICA》;在耳科基础研究方向,发现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影响咽鼓管黏膜上皮的功能从而导致中耳炎的发生,相关研究发表于《Brazil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在慢性鼻病及鼻颅底外科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针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和血液中的基因标记物进行研究,鉴定出可用于鼻炎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研究成果发表于《Allergy, Asthma & Clinical Immunology》杂志;连续收集北京市448名AR患者和565名NAR患者的1013份有效问卷,发现北京成人AR和NAR患者每年的社会总成本约为4.409亿欧元和6.719亿欧元,其中影响鼻炎患者经济负担的因素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的易感时间、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合并症,研究成果发表于《Clin Transl Allergy》杂志;通过对来自中国北方的12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的鼻黏膜组织中的48种炎症因子和重塑因子进行分析,为现代工业社会过敏性疾病高发可能是人类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的适应性选择压力导致这一“过敏卫生假说”提供了遗传学证据,为探讨感染与过敏关系奠定了遗传基础,相关结果发表在Allergy杂志;同时研究发现miR-21-5p在CRSwNP患者鼻黏膜中的表达显著升高,为CRSwN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生物靶点,2022年发表于过敏领域顶级期刊JACI杂志;临床研究方面,发现不同的炎症机制导致了不同的慢性鼻窦炎的炎症内型和组织重塑特征,对慢性鼻窦炎内型的明确区分和准确描述将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策略,研究成果2022年在线发表于JACI杂志。

在上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和嗓音医学的临床诊疗研究方面,建立了基于人脸的模型轮廓指标预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并对亚洲OSA患者的面部表型进行分类;预测OSA的模型解释了49.1%的方差,并对OSA进行了分类病人分为四类,且不同特征的解剖表型与不同气道塌陷方式有关;应用睡眠呼吸音的机器学习分析,可以一定程度预测塌陷诱导睡眠喉镜检查可观察到的气道塌陷部位;嗓音医学方面,发现组织工程技术对损伤声带的修复再生有促进作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的HGF和bFGF在体外具有调控声带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转化及其分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能力,促进损伤声带修复,以上创新型研究均为国际创新型研究。

在头颈肿瘤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于国际首次提出经颌下咽旁间隙径路联合经口切除口咽癌、联合经鼻内镜切除鼻咽癌,于国际首次提出房式喉返神经解剖法右VI区淋巴结清扫术,均为国际首创,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于Frontiers in Oncology;对喉和下咽低分化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不同治疗方案与预后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明确了术后放疗可以提高早期(I/II期)患者的生存率,同时手术结合免疫治疗和术后辅助放疗可以控制晚期患者(III/IV期)的远转率和提高生存率,研究成果2022年发表于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七、联系方式

1. 联系人:宋晓红

2. 电话:13681102640

3. 电子邮箱:daisysong1122@163.com

4. 地址、邮编: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1号10000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