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专利 >> 获奖成果
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9-05-28 字号:[ ]

成果名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

完成人:王宁利,徐亮,王怀洲,彭智培,杨迪亚,王亚星,陈伟伟,胡爱莲,任若瑾,贾力蕴,卢清君,马科,姜利斌,梁庆丰,郝杰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成果简介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简称“开青”),是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眼病疾病谱的改变,近十余年来,我国开青患病率逐年上升,由0.29%上升到2.6%。由于对开青眼压升高及视神经损害的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筛查及有效的干预技术,我国开青致盲率高达15-30%,远高于发达国家8% 的平均水平。

王宁利教授领导的团队,在我国首先创建并实施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开青筛查模式:通过两项大型流调,确定了我国开青的危险因素和危险人群。通过对眼底视盘及视神经纤维层解剖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基于数码眼底照相技术的开青筛查技术和标准。利用远程网络技术,有效整合了三级医疗资源,首次实现了开青从治疗到社区防控的模式转变,使人群开青检出率由10%提高到95%。通过四项前瞻性及三项大人群验证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由于筛板前后的压力差增加导致了视神经损害,提出了跨筛板压力差损害学说;同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非侵入性跨筛板压力差测量技术,实现了新的临床分类和针对性治疗模式,被国际眼科界评为改变青光眼临床实践的“里程碑”式的发现和贡献。通过对30个开青家系和1100例散发病例研究,发现了MYOC基因突变患者和非MYOC基因突变患者眼压升高的不同分子机制,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开青的分子分型,并设计了针对不同眼压升高机制的治疗方案。

在阐明开青发病机制和基于对房水流出通路的新认识基础上,和国外同步开展了以再通房水通路为目标的一类新手术研究,使近期并发症下降30%,并杜绝了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成功率由67%上升到85%,经推广,目前全国已完成此类手术2万余例。首次建立了我国习惯性眼压正常值和测量操作标准,引入相干光技术和MRI技术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视神经结构定量检测设备及上位神经损害监测技术。上述技术的使用使开青病情进展评价的敏感性由58%提高到94%。该筛查模式经推广应用,使开青致盲率从15%下降到5%,致残率从30%下降到1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