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基地 >>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19-05-20 字号:[ ]

一、机构概况

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下称中心)基于北京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2013-2016)建设基础之上,于2021年获批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以首都医科大学为牵头单位,以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为主要实施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全国知名院所和企业开展广泛的学术科研合作。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杜杰教授担任。

二、建设定位与目标

中心以“四个面向”为指导,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体现国家需求、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围绕心血管领域内的重大科学问题,运用转化医学的思路,开展创新性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出一批具有攻关能力的科研骨干队伍;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造福社会;建立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并向社会开放的着重解决心血管疾病临床实际问题的创新协同研究综合技术平台,促进我国心血管病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研究领域及研发平台建设简介

中心致力于解决制约我国心血管重大疾病有效诊治的瓶颈问题,提高我国对于心血管重大疾病的早期预警、早期诊断、个性化诊治水平,降低心血管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中心先后建立了十个转化创新平台,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分子分型转化创新平台、抗凝抗栓诊疗方案及分子分型转化创新平台、基于基因组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和预后评估创新平台、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新致病基因和致病机制研究创新平台、心血管影像代谢组学转化创新平台、心血管慢病精准用药转化创新平台、心血管疾病创新性基因治疗转化创新平台、心血管疾病创新性细胞治疗转化创新平台、心血管疾病天然产物创新药物研发转化创新平台、心血管疾病快速诊断芯片研究转化创新平台。

四、人才队伍

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基础与临床的界限,建立一支以任务为导向的柔性研究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深圳华大研究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校及企业,组建了融合医学、生物学、化学、工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人才队伍,运用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临床医学、化学生物学、影像学、生物质谱学等技术和方法,基于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解决心血管疾病诊疗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中心先后聘请、联合了一批具有一流创新与转化水平的专家学者。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为名誉指导。聘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3 人,基金委杰出青年3人,北京市海聚高层次人才 3 人,北京学者 4 人,青年北京学者1人。中心注重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中心主要执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被评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五、近五年成果及贡献(侧重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转化)

中心致力于解决心血管病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精准诊治的瓶颈问题,围绕病因、诊断及治疗三个方面开展了全链条攻关:

1、病因学方面:聚焦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脏器损伤等的病理过程,系统研究了导致心血管损伤的免疫炎症网络,1)提出了心力衰竭新学说,发现了心力衰竭的关键事件,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发现了炎症网络是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干预新靶点,为降低支架术后缺血再灌心肌细胞二次损伤提供了依据。3)通过遗传性心血管病大队列研究,发现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心肌病、动脉瘤和肺动脉高压等)的新候选致病基因,极大推动了遗传性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解析。

2、诊断学方面1)参与制定了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基因诊断指南、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等。不仅对于我国300余种单基因遗传心血管病涉及的4000多万患者是重大利好,更让基因检测、遗传阻断、遗传咨询等精准医学概念真正走进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治。2)针对主动脉瘤早期发病隐匿,缺乏有效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方法,中心通过对千余例遗传因素不明的胸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构建了胸主动脉瘤的多基因评分体系,对高风险人群显示了很好的识别能力,助力高危人群识别。 3)针对急性胸痛人群需要快速鉴别诊断的需求,通过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发现了能快速鉴别诊断急性心梗、肺栓塞、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标志物sST2等,并首次提出sST2D-二聚体联合的诊断方案,有助于急性胸痛的快速鉴别诊断。结果发表于领域顶尖期刊Circulation,写入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与国内IVD企业合作建立快速诊断新技术,开发快速诊断试剂盒。

3、治疗方面:针对发现的心血管重大疾病干预新靶点,设计了核酸药物,并构建了心血管靶向、安全、高效的体内递送系统。利用该系统络合抗心衰因子,显著改善了压力负荷诱导的心肌损伤、促进心肌修复。利用该系统递送针对主动脉夹层致病基因FBN1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体大血管组织的基因编辑,对于遗传性主动脉疾病的基因编辑治疗具有开创性意义。

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于心血管领域顶尖期刊等Circulation,并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认可,先后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权威期刊他引或点评690次,写入中国专家共识。中心主任杜杰教授连续九年获中国医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4-2022),并获美国心脏协会ATVB专委会的血管生物特别成就奖2017),是获此奖项的首位大陆科学家,显示了团队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申报20余项国际/国内专利,2项实现推广应用,成果入选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等。

六、联系方式

1. 联系人:高诗娟

2. 电话:13810569605

3. 电子邮箱: gao_shijuan@163.com

4. 地址邮编:北京市朝阳区安贞路2 10002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