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研基地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9-05-20 字号:[ ]


一 机构概况

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11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2014年验收通过。中心依托单位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心”以建立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系统为目标,以成果转化关键平台技术建设为重点,凝聚优秀科研力量,搭建、连接科研机构、医疗用户、生产企业的开放式交流平台、合作平台。围绕适合我国国情的眼病诊治所需设备的研制和开发,深入源头开展创新性研究,形成了适宜化眼病诊疗设备及眼病智能诊断系统、眼内植入材料及器械、眼部光信息成像设备、青少年近视防控设备、精密框架眼镜验配及加工五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心”目前研发人员专业涉及光学、生物工程、材料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国家“863” 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财政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申请、授权专利多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新防治技术的建立及应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两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目前开发的产品包括框架眼镜精密验配及制造技术、基于AR虚拟成像技术的近视防控显示器、青光眼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用于青光眼治疗的单向房水引流器、儿童近视预测模型开发、角膜塑形镜深度清洗装置、免试戴角膜塑形镜仿真验配软件、角膜力学特征的精准测量设备研发、眼科显微手术机器人的研制等。

工程中心未来任重道远,中心将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通过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培育和发展提供创新服务,为支撑眼科及相关专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二 建设定位、任务与目标

“中心”围绕我国国情的眼病诊治所需设备的研制和开发,以高起点深入源头创新性研究以及成果转化关键平台技术为建设重点,凝聚优秀科研力量,培养高层次拔尖人才和广泛科研、产业协作网络。搭建连接科研机构、医疗用户、生产企业的开放式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个以源头创新研究为龙头的、试验研究和产业转化紧密结合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国眼科诊疗设备研发核心基地、产业技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在整个行业科技进步中起示范及带动作用。

三 研究领域及研发平台建设简介

“中心”重点就以下两类产品的产业化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1. 符合三级医疗网络建设要求,适于在基层医疗结构使用的适宜化眼科诊疗设备及技术;2.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端诊疗设备及技术。形成了适宜化眼病诊疗设备及眼病智能诊断系统、眼内植入材料及器械、眼部光信息成像设备、青少年近视防控设备、精密框架眼镜验配及加工五个主要研究领域。

“中心”建立了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评估机制,设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使用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并对其使用效益进行评估,以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具体如下:

眼视光学设备开发测试平台

平台拥有各类眼科设备研发相关光电开发与测试设备,包括万级洁净光学实验室,自动平衡精密隔振光学平台,光纤光谱仪,激光干涉测量系统,照度计,亮度计,光功率计,氦氖激光器,3D打印机,混合信号示波器,台式数字万用表,信号发生器,医用耐压安规测试仪,医用接地电阻安规测试仪,医用泄漏电流安规测试仪,电量安规测试仪等,以上仪器设备完全能满足眼视光学设备开发与验证测试顺利实施。平台配有多名科研、工程技术与测试人员,负责项目开展,设备管理维护,多台设备每年工作时长超过300 天。

近视防控技术开发平台

平台拥有自动验光仪,综合验光仪,视力筛查仪,焦度计,角膜地形图仪,3D扫描仪,眼压计,眼底相机,裂隙灯显微镜,眼电、脑电监测仪,镜片面型监测仪,各类视光学相关设备,平台配有多名科研与工程、视光检查人员,负责相关项目的开展。

眼用生物材料开发平台

平台拥有酶标仪,分析天平,超净工作台,离心机,倒置显微镜,超低温冰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电热恒温水浴锅,鼓风干燥箱,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仪,微粒分析仪,澄明度检查仪,流变仪等专业仪器设备,并配备材料、生物医学相关专职科研人员。

眼健康评价测试平台

平台拥有各类显示照明类光电测试与评价,包括光谱仪,照度计,亮度计,光功率计,验光仪,闪光融合频率计,眼动采集设备,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眼电生理设备等各类视知觉检查设备,仪器设备完全能满足视知觉测试与评价项目顺利实施。平台配有多名实验室管理与检查人员,负责实验室的管理与设备的操作及相关项目的开展。

上述平台均可开展眼科诊疗相关设备研发及应用研究,各平台相关研究方向各有所侧重,又有所交叉共享,有力地支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各主要方向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

四 人才队伍

目前“中心”在编人员72人。中心的研发及工程技术队伍结构合理,有高级职称人员31人,中级职称人员25人,初级职称人员16人,其中研究生导师12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在读研究生62名,博士后3名。另外围绕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及产品研发,储备多学科合作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工程中心自身人才在非医学专业如:光学、材料等方面人才培养、锻炼,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研发近视防控、青光眼手术眼内植入物等产品,负责申报相关科研项目、专利申请、临床试验及与企业对接完成产品样机等相关工作。

五 近五年成果及贡献(侧重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转化)

1)近视的三级防治技术体系

近视是严重危害国民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心从建立我国近视的三级防治技术体系入手,研发防治技术和筛查设备,探索发病机制,降低了近视率并减少致残致盲。(1)创建以保护远视储备为目标的一级预防模式:建立了全球最大、国际上评为近视研究“里程碑”的儿童队列,首次为我国提供了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流行病学动态数据,率先发现远视储备是预测近视发生的敏感指标,证实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保护远视储备的关键技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是近视的危险因素,为国家“一增一减”近视防控模式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使安阳试点区近视率下降17.9%。(2)建立减缓近视进展的二级预防模式:率先通过循证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明确低浓度阿托品和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最有效,推动了低浓度阿托品院内制剂使用和三期临床试验开展,促进了国产角膜塑形镜自主研发;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证实高质量眼保健操可减缓眼调节滞后。以上技术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等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3)通过医工结合研发了新的近视检查、矫正、防控设备:率先研制自适应光学高阶像差验配系统,研发个性化人眼高阶像差矫正镜及测量仪;首创以5度为阶梯的个性化精准眼镜验配系统,可有效避免过矫导致的近视进展;率先研发手持式家用验光仪、可穿戴式用眼环境及行为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儿童用眼行为的精准化监测。

为响应国家卫健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要求,通过建立显示照明类设备对眼健康安全影响的系统科学的客观评测优化方法,提高显示照明类产品眼健康性能,助力国民眼健康水平提升。在不同使用环境下,从用户用眼舒适度、眼健康角度,优化调整显示照明参数,促进健康显示、照明技术发展,提高用户用眼舒适度,降低使用产品时引起的眼健康风险。眼健康显示技术已累计为华为、荣耀、OPPO、科大讯飞、天翼、LG、创维、小米等企业的显示和照明产品多次提供了技术开发及服务,总收益800余万元。

2)眼内植入物的微纳3D打印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降眼压治疗是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手段,其关键是针对房水进行引流。现阶段国内的青光眼临床治疗主要手段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前期多用药物(眼药水)干预治疗,后期则多通过始于1968年的“金标准”手术“小梁网切除术”治疗。目前,所有的治疗手段均是以在患者全生命周期中,通过合理有效方式来控制眼压、保有视力为目的。以上两种治疗干预方式沿用多年,对药物治疗手段会出现诸如药物效果漂移,患者依从性差,终生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等弊端;对青光眼手术目前治疗的“金标准”小梁网切除术,则存在医生学习曲线长、手术创伤较大、对眼正常结构及机能破坏大、并发症复杂等诸多问题。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中心建立新一代MIGS手术,开发了一种角膜路径单向房水引流器,其内形成有特斯拉阀单元组引流通道,用于将房水引流至眼表,引流通道为单向引流。该青光眼引流器采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树脂,生物相容性良好。该房水引流器,引入特斯拉阀作为防止房水倒流的结构,当液体从出液口流入特斯拉阀单元组时,特斯拉阀单元组能够阻挡液体向进液口流动。同时,该房水引流器具有独特的侧翼设计,有助于将引流器固定在眼组织中,防止移位,同时亦能有效防止房水侧漏,使植入时眼压波动更小,兼顾疗效与安全性。此外,该青光眼引流器采用经角巩膜缘切口植入,手术风险小,对靶组织损伤小,对正常眼解剖结构破坏小,且术后恢复更快。课题组已经完成3d打印青光眼引流器的制备,并完成体外生物安全性验证。同时,已完成离体猪眼的房水引流有效性验证,并正在进行恒河猴眼上术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访研究。关于这款引流器,未来还需要扩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以确定其疗效及角膜内皮等的安全性。目前,围绕该角膜路径单向房水引流器,已经获得阶段性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外观专利1项、另外还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实审中,并申请PCT专利1项。

六 联系方式

1. 联系人: 甄毅

2. 电话:13611234688

3. 电子邮箱: dr_zhenyi@163.com

4. 地址、邮编:北京市亦庄经济开发区科创十三街汇龙森科技园33号楼D座1105 1001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