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专利 >> 获奖成果
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9-05-28 字号:[ ]

成果名称: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及其防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完成人:  王拥军,赵性泉,王伊龙,刘丽萍,缪中荣,王春雪,高培毅,王春娟,贾茜,荆京,董可辉,林金嬉,杨中华,王晶,濮月华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成果简介

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高复发、高致残的主要原因是适宜干预人群不清,高危预警策略不明,循证治疗手段贫乏,个体化诊疗技术欠缺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领导的团队,敢于创新,以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和致残率为目标,从解决上述关键理论技术问题入手,在18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支持下,历时1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该团队通过9.8万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和4.7万住院患者队列研究发现,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患病人数高达2390万且逐年增多,超过脑血管病构成比的50%,早期复发率高达10%却被严重忽视,是脑血管病防治适宜且需重点干预人群。该发现对明确脑血管病重点防治人群,确定国家脑血管病防治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sCD40L等标志物和ABCD2等系列量表能显著预测非致残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并建立高危风险评估体系;提出“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干预,研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认同,并将上述高危人群防治写入国家防控战略建议。同时,开创了针对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的短程、早期、优化的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简称双抗)”治疗新技术,使90天复发风险在不增加出血的前提下降低32%,突破了“双抗”治疗导致高出血风险的“禁区”。 研究成果使各国相关疾病指南和权威专著得到改写,对国际脑血管病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还首次发现国人CYP2C19基因表型为正常代谢时“双抗”治疗获益可额外增加20%,血清糖化白蛋白水平正常时获益可额外增加28%;为准确找到“双抗”治疗最大获益者提供了循证医学依据。

研究成果共发表SCI文章116篇,总IF 615.3分,平均5.3分,单篇被引最高达140次。获国家药物发明专利1项并进入临床应用,软件著作权4项。主笔1项行业标准和4项国家指南,主编专著18部。应邀做国际大会报告19次,主办国际脑血管病会议17场。在全国建立以省级医院为核心的推广应用示范基地391家,累计培训专业骨干5万余人次,相关成果已被600余家国内外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采纳和应用。获得首批科技部“重点领域优秀创新团队”,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项。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