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专利 >> 获奖成果
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9-05-28 字号:[ ]

成果名称: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与防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完成人: 王宁利, 赵家良, 徐亮, 王怀洲, 王涛, 梁远波, 王雪乔, 牟大鹏,黄瑶, 李思珍, 乔利亚, 乔春燕, 王晓贞, 孙霞, 王冰松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天津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成果简介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简称“闭青”)是我国最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患者达1010万人。由于对“闭青”发病机制认识不清,缺乏可行的早期干预方法及有效治疗手段,其致盲率高达37.5%-75%。本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一、在国内外首次提出“闭青”房角关闭机制多样性和多种机制共存的理论,建立了新的分类体系。被世界青光眼联合会、亚太地区青光眼学会、我国青光眼学组共识及指南、北京市眼科诊疗常规采用,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和房角解剖结构相关的4个“闭青”易感基因。为“闭青”发病机制理论提供了新的分子遗传学支持。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

  二、在国内外首先设计研发出眼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2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并设计出分别适宜于基层和大医院的便携式和台式全景UBM, 装备到全国250家医院。建立了基于新理论的“闭青”早期筛查技术和激发试验,使“闭青”早期筛查的敏感性从31.8%提高到68.2%。大大提高了“闭青”的检出率。

  三、建立了分别适宜于基层和大医院的“闭青”诊治模式,在全国进行了推广应用, 使早期“闭青”干预贻误率下降40%,急闭致盲率下降70%

  四、对传统的“闭青”手术指征进行循证评价,建立了药物、激光、手术的循序治疗模式,使手术率从80%下降至14%。对“闭青”手术技术进行改良,在全国推广,使手术并发症减少50%

共发表相关文章80篇,SCI论文32篇,总他引1344次;单篇文章被引次数最高为214次。出版相关专著6部。结果被纳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和北京市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22个省市推广应用,覆盖人群1.3亿,约100万“闭青”患者受益,使致盲率从37.5%-75%下降到4%-11.6%。本项目完成了我国“闭青”防治技术从技术跟踪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