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果专利 >> 获奖成果
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术创新与应用”
发布日期:2019-05-27 字号:[ ]

成果名称: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人:  王振常,鲜军舫,罗德红,余强,杨本涛, 刘中林,满凤媛,王平仲,周纯武,燕飞

完成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获奖级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成果简介

CT和MR临床应用非常普及,不仅成为全身各部位疾病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且在眼耳鼻咽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但已有的CT和MR技术不能准确显示该区域精细结构与病变,缺乏基于CT和MR的解剖变异判断标准及疾病的诊断评估体系,也无统一的检查规范,导致误漏诊率较高,对患者造成了很大的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项目组从检查技术创新入手,系统研究了眼耳鼻咽喉解剖与生理、变异与临床以及疾病与征象之间的关系,建立CT和MR检查体系,以构建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数据库为基础,创建影像诊断评估体系,揭示常见病变特征和规律及发生机制,全面提升眼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和科学认知水平。主要创新点:

1. 创立适于眼耳鼻咽喉的高分辨率CT技术,开发针对微细结构的MR水成像,改进MR 动态增强扫描技术,构建适合国人眼耳鼻咽喉的CT和MR检查体系,使病变显示率显著提高,拓宽了应用范围并提升了应用价值,为眼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奠定了技术基础;主要内容写入具有行业指南性的《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

2. 首次建立国内最大的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数据库,创建四大影像诊断评估体系:攻克评价蜗神经的难关,建立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体系;提出"鼻解剖变异-通气-炎症"的辩证关系,首创鼻通气CT评价新模式和体系,为重建鼻腔生理功能的内镜手术提供理论基础和"路径图";提出眼眶爆裂骨折等新概念,创建面颅骨骨折CT 评估体系,将面颅骨骨折诊断准确率由72%提高到95%,真正解决了诊断和司法鉴定的难题;确立特异性颈部转移淋巴结的CT诊断标准,揭示不同原发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构建转移淋巴结和原发肿瘤的侦察体系。

3. 创建针对搏动性耳鸣的"一站式"颞骨双期增强高分辨率CT技术,提出并验证了颞骨血管沟骨壁缺损是搏动性耳鸣发生的重要机制,为搏动性耳鸣诊治和发生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4.开发全程眼运动神经MR成像技术,率先攻克了不能判断眶内段眼运动神经分支走行及分布的难题,首次发现在体眼运动神经异常分支及分布,验证了先天复杂性斜视"神经-肌肉异常支配"假说,为斜视的生物力学神经机制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研究成果在全国4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联合主持制定《头颈部CT、MR扫描规范指南》、主办9届全国学术会议、12届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以及每年在全国各级学术会议和学习班进行专题讲座,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普及,取得了显著效果。发表相关论文338篇,其中包括SCI论文34篇,国内外引用2171次。主编专著6部,参编专著32部。主要创新点写入了5本普通高校规划教材。培养研究生74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首页| 科研基地| 科研项目| 成果专利| 科研诚信| PI介绍| 部门简介| 高精尖创新中心| 学科建设|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十号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处 版本信息:2010.05